2006年6月1日 星期四

設計一輛車子很簡單但設計一套服務才是挑戰

數位時代 2006/12 撰文=賴珍琳

  全球首部手提電腦、IDEO創辦人比爾.莫格里吉日前接受研華科技邀請,來台參加研討會與演講。《數位時代雙週》特別專訪這位工業設計大師,對向來將設計焦點停留於造型層次的台灣業界,提出箴言。

  十一月上旬,研華科技邀請工業設計大師──IDEO創辦人比爾.莫格里吉(Bill Moggridge)來台舉行研討會與演講活動,為台灣設計師把脈。 莫格里吉最廣為人知的的身份有三:一是在一九八一年設計出全球首部手提電腦GRiD Compass,成為備受尊崇的工業設計領袖;二是一九九一年與另外兩家設計公司合併,成立了全世界最大的設計公司IDEO;三是互動設計(Interaction Design)觀念的先驅,開創以介面設計融合於產品發展中的觀念,領導業界。

設計不能只停留在造型

  「當我們想要做一件電子產品設計工作時,首先想到的不該是與外型設計相關的任務,如何引導使用者與產品互動才是重點。」莫格里吉的一番話,對於向來將設計焦點停留於造型層次的台灣業界,毋寧是一種當頭棒喝。 《數位時代雙週》專訪莫格里吉,深談互動設計在數位化時代的重要性、他對Web 2.0時代的觀察、IDEO的獨門創新秘訣,以及在史丹佛大學成立設計學院的宗旨。

Q: 你在十四年前創造了「互動設計」(Interaction Design)這個詞彙,並將它變成設計學門中的專業。是什麼樣的契機,讓你體認到互動設計的重要性?
A: 一九八一年,我參與世界第一台手提電腦GRiD Compass的設計團隊,是我最難忘的經驗。我花了很多時間調整外殼、螢幕大小、鍵盤位置,務求符合人體工學,讓電腦不但小到可以放在行李箱中帶走,也方便使用。完成模型之後,每個人都覺得非常高興。但是當我坐下來開機時,卻發現開機軟體實在非常難用。這件事讓我領悟,「互動設計」會是使用者經驗中重要的一環。

Q: 你眼中互動設計的最佳範例是什麼?
A: iPod。許多人認為iPod產品設計很成功,但對我而言,蘋果電腦(Apple)三年前發展出的iTunes,才是第一個具有互動設計概念的音樂播放程式。

網路創造了新的互動方式

Q: 在網路產業是否也有好的例子,展示互動設計的重要性?
A: 我在二○○二年訪問Google兩位創辦人佩吉(Larry Page)與布林(Sergey Brin)時,他們才從史丹佛畢業沒多久。當時我就發覺,這家網路公司非常專注於搜尋事業,這在今天看來容易,但在當年卻是領先時代的想法。當時其他入口網站簡直是五光十色,到處都是彈跳式廣告,Google頁面卻非常簡單。布林說,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拉掉網頁上的東西,即便推出很多新服務,也力求畫面簡單清楚。Google網頁的十項設計原則中,有四項是關於互動設計的,這些準則非常簡單,也是他們成功的訣竅。

Q: 談到網路,就不能不談Web 2.0。Web 2.0是否為網路創造了新的互動方式?
A: Web 2.0時代的社群是個非常有趣的現象,我認為社群的出現,是對於一種網路力量的承諾(Community is the promise to the internet.)。網路一開始是軍事用途,後來是學術使用,都是用來做訊息交換、資訊引導。使用者從網路上可以讀取其他人電腦裡面的檔案,這有點像搭乘巴士去看不同的風景。但一直到World Wide Web出現,網路才有了共同溝通介面。

  我的書中訪問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教授Terry Winogard(編按:Google創辦人佩吉的老師),他用三種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,來比喻人與網路的互動。第一是「操作」(manipulation),例如滑鼠就像是我們的手,可以移動、刪除物件,這是互動的基礎方式;第二是「移動」(locomotion),在Web 1.0時代中網路創造了新的空間,我們最常做的事情是瀏覽,從這個網站逛到那個網站;第三是「對話」(conversation),你發出一個訊息之後,其他人加以回應。

  在Web 1.0的時代裡,網路聊天室裡充斥著對話,但是內容令人沮喪。在Web 2.0時代發生的大事,就是串流語音與視訊(streaming video and audio)的興起。另一個變革,就是使用者可以直接編寫程式語言,以調整網路應用程式,更改使用網路的方式(編按:例如Ajax)。這兩件事重新開啟了對話的可能,讓網路社群能夠快速崛起、長久存在,於是網路有機會真正成為虛擬的公共論壇。

創新無法憑藉單一種思考

Q: 二○○四年五月美國《商業週刊》(Business Week)以IDEO為封面故事〈設計的力量〉一文中,認為IDEO已經不僅是一家設計服務公司,甚至是麥肯錫等顧問公司的對手。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說法?
A: 是的。過去客戶來找IDEO會說:「我們已經有了某個點子,請你們幫忙做出來。」現在客戶會說:「我不確定我們要什麼,請幫我們設計。」我們會用IDEO獨創的創意發想流程提出解決之道,從觀察、腦力激盪、快速製作原型、重複評估、改良原型和實際執行等五個步驟。

Q: 傳統管理顧問公司與IDEO這樣的設計服務公司,究竟有何根本性的不同?
A: 如果你將IDEO與麥肯錫相比,相同之處是我們都是協助企業創新的顧問公司,我們會問企業同樣的問題:「我們能提供什麼服務,來幫助你們迎向未來?」麥肯錫專長在於企業組織架構,而IDEO則擅長幫助企業設計新服務。因此麥肯錫提供企業組織重整方案、一個書面報告,而IDEO卻可以塑造一個「可看見」的產品模型或服務,企業可以看到實際的物件並有所回應:「嗯,這跟我們所想像的一樣。」或者他們會說:「這完全行不通。」

Q: 從一個設計師到世界最大設計公司創辦人,你的職業生涯以設計為中心,經歷許多轉折。你現在的目標是什麼?
A: 剛從學校畢業時,我的願望是做一個好的設計師,有機會設計任何東西,一直到我死為止。而後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,成為一個設計管理者。現在我與IDEO另一位創辦人大衛.凱利(David Kelley)在史丹佛設立了D School設計學院,倡導「設計性思考」(Design thinking)這種方法論。設計一輛車子、一張桌子是很簡單的,但要設計一項服務、一套系統卻是困難的,這些無法憑藉單一種思考模式就能創新,所以我們需要跨領域的人才,需要軟硬體工程師、社會心理學家、語言學家等各種專才一起工作,這些人共事所創造出的效能非常龐大。設計是一切,一切都可以設計(Design is everything, and everything is design.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