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

一流設計公司就是一流企管顧問

商業週刊 2006/11 採訪整理:林宏達。


設計出首台筆記型電腦的IDEO,規劃醫院也在行
  做「從沒人做過」的產品,是既複雜又花錢的麻煩事,IDEO創辦人比爾,卻靠建立創新團隊和控管流程的方法,建立起全球最成功的設計公司。

  二十六年前,當時沒沒無聞的英國設計師比爾(Bill Moggridge),設計出全世界第一台筆記型電腦-GRiD Compess 1100,一台要價一萬美金,兩年後,才找到第一個買主。

  二十六年後,他當年的創新設計,已經在台灣成為年產值千億的產業,每年數千萬台新問世的筆記型電腦,設計理念和基本架構,仍然和他當年的設計相去不遠。

  過去二十六,比爾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影響世界的設計:他替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(Steven Jobs)打造第一台蘋果電腦,法拉利找他設計跑車,甚至AT&T都要請他幫忙設計新一代的電信服務流程。

  他最大的成就,是打造了全球最重要的設計公司IDEO,別人專精設計一類產品,就已經是一大挑戰,IDEO卻能設計三十四類各種不同產品,範圍從醫院到電腦軟體。過去幾年他們頻頻得獎,光是一九九九年,他們就得到二十四個全球設計大獎。二OO四年,美國《商業週刊》的封面故事「設計的力量」稱讚IDEO「他們不只是設計公司,已經是頂尖企管顧問公司,像麥肯錫公司的對手。」因為他們發展出來的創意流程,幫顧客解決問題,不下於企管顧問公司。

  去年這家公司營業額為八千二百萬美元(約含新台幣二十六億二千萬元),擁有五百名員工。

  當筆記型電腦設計大師遇上苦思創新之路的筆記型電腦代工王國,我們能從他身上,學到什麼創新的秘密?

  上個星期他在台北有兩場演講,台下的設計師紛紛提問:「我們只是一家台灣的小公司,接觸不到全球的終端消費者,怎設計出讓全球消費者經驗的產品?」

  比爾大笑,「這不是藉口,當年我設計出筆記型電腦的時候,公司只有七個人,我們也沒辦法知道全世界的消費者要什麼,要去問,去想,去觀察,才能確定你手上的事最好的答案!」

創新秘訣一:五大步驟流程 把創意變成可控制的風險
「創新最難的是什麼?」在本刊專訪中,記者問他。他的回答是,「就是創造全新產品過程中的不確定!」他舉例,設計人員最興奮的,是做出「從沒有做過的」

創新,但讓經營管理階層最頭痛的也是「從沒人做過」風險。

  八O年代,當所有設計公司還停留在注重外觀和寄望明星人才時,比爾卻發展出一套名為互動設計的概念,把創意變成一個可控制風險的過程。「我們的核心,其實就在流程和團隊,」比爾說,「只要照著我們的流程,就一定能設計出產品。」我們的方法分成五個基本步驟:認清市場、觀察消費者現有需求、把概念做成圓型、不斷重複評估和改進原型、推動新產品上市。

  其中最重要的步驟,就是「原型」,也是IDEO成功的關鍵概念。比爾將之稱為「創新的潤滑」。

  他指出,與其告訴公司「給我一百萬美元,我會做出個全新的東西。」不如說,「為什麼我們不試著在下個星期,先做個原型出來,往這個方向試一點點,你一個星期後就可以看到東西,這只要五千美元。」原型做出來,把概念放回消費者手上測試,從現場找到答案,是「最簡單、直接測試創新的概念的好方法。」比爾解釋。

  像設計PDA的操作介面,IDEO的團隊不是等程式人員開發完程式,在把產品交給消費者測試,而是隨手抓起一張便條紙,畫上下一代的螢幕介面,貼在PDA上,和其他人討論這種方式是否值得保留,「我們很少做統計調查,點子只有分好、壞,要不要進一步評估。」比爾說。

  一九九九年時,我們曾經接受美國ABC電視台的挑戰,重新設計一台全新的超市購物車。

  這個設計的難度在於,除了要考慮使用的舒適程度、兒童安全、在各種超市都要能方便使用、而且維護成本要低。IDEO召集了工程、互動設計、人體工學專家和工業設計專家設計,把購物車上醜陋的大鐵籃拿掉,換上可替換的摩登白色塑膠箱,甚至創造一塊小孩在購物車上玩耍的空間。他們從現場觀察開始,不斷按流程修改原型,紙花了四天,就完成了新的設計。

  從測試原型十幾年累積的觀察和分析手法,他們還做成五十一張紙牌,供設計師參考,把原型放回消費者手上時,該如何評估效果。

創新秘訣二:建議跨界團隊 打破知識分享的障礙
  不過,所有判斷都要靠團隊運用,「要建立好的團隊,最重要的是打破知識分享的障礙,這才是IDEO真正秘訣所在。」他指出。

  IDEO的設計團隊包括人類學家、工程師、經營專家、工程設計專家等不同角色,「他們引進社會科學等早期研究人力上的布局和投資,比其他人多得多。」明基設計總監王千睿觀察。

  每次設計,他們都會找五到六個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一個小組,盡情激盪不同的想法。因此IDEO甚至連醫院都可以設計,二OO三年,美國最大的醫療組織Kaiser Permanente,找IDEO幫他們重新設計下一代醫院。因為他們希望病人對醫院的滿意度能更提升,卻找不到創新的解決辦法。

  IDEO派了社會學家、心理學家、建築師、設計師跟醫生一起觀察醫院,輪流扮成病人,討論醫院和病人的需求。他們從心理學家的角度發現,在接受治療之前,因為診間空間太小,病人是獨自一人接受治療,沒有親友的陪伴,病人很快就會覺得緊張、焦慮。從社會學的討論則發現,病人幾乎半裸的躺在病床上,被尖銳的針頭包圍,他們持續很長一段時間。經營管理專家則發現,醫院的動線不構明確,降低了醫生的工作效率。

  在IDEO分析後,把診間的空間加大,讓親屬可以陪病接受治療,還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專用迴廊,加快下一代醫院的工作效率。

給台灣的建議:多讓不同專業的人才合作
  從比爾的眼中,現在台灣所有大型公司,都有設計部門,整個設計的量是在向上走的。

  他覺得台灣在創新上的障礙,不在投資金額的多少,「我在台灣看過不少設計中心,他們的問題在於,只有設計的人在做設計,公司裡起他部門的人,參與的很少。」比爾說。

  他認為要替創新打基礎,就要改變公司文化,開始建立團隊,建立能夠跨部門合作的平台,讓各種不同專業的員工,一起合作。

  一九九二年時,宏碁曾找IDEO做設計,當時宏碁沒有栽培設計團隊的長期計畫,只是以產品開發為單位,結果不了了之,花二百五十萬元請IDEO設計出的產品甚至沒有上市。

  但是三星(Samsung)則是個成功的例子:三星在一九九四前年開始大例投資栽培設計能力,「那個年代,韓國的產品的印象,只是三流水準。」王千睿回憶,但三星不但派設計師到美國跟IDEO的內部人員學設計,還在內部成立學院,透過持續的教學和討論,拆掉內部激發創意的障礙,十年後,三星跳出中國低價產品和美日高階品牌的夾殺,成為威脅新力(Sony)的一線品牌。

  IDEO進兩年在上海開設了中國分公司,把創新的競爭思維從美國帶到亞洲,比爾說:「現在所有的資訊產品都在匯流,設計就變得更挑戰。台灣正在往這個方向前進,就需要更多的跨領域合作設計。」

比爾:創意要成功,先把你的專業掛在門外
  IDEO成功的關鍵,就是能把各領域人才匯集,激發出創意。建立團隊的秘訣何在?比爾在接受《商業周刊》專訪時,具體提出許多值得參考的建議。以下是專訪摘要:

《商業周刊》問(以下簡稱問):你們怎麼建立團隊?
比爾答(以下簡稱答):這需要練習,我們一九九一年成立IDEO,前幾年我們都在練習建立團隊,把人放進同一個房間,讓他們彼此合作,而不是分成各個部門,讓他們獨立作業。通常一個團隊要花五年,才能真的很順暢的合作。要五年才能知道對方的貢獻在哪裡,這樣團隊才會變得有最高的生產力。

問:是人和人之間的化學作用(chemistry),激發了創造力?
答:對,chemistry是個好字。我們有個內部標語,check your discipline at the door(把你的專業掛在門外),就像你進門時把大一掛在門外一樣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,但當我們一起工作時,他們不會說「我是XXX」,我們會要求他們把自己的專業跨在門外,充分合作,不要管點子究竟是誰提出的。這不是要他們真的忘記自己的本行,只是不要限制他們的思考。這種自然的交流,是團隊合作的最重要基礎。我想很多公司都忘記了這個原則。只有學術界需要靠分科,教出專精一門的學生,但這是很窄的視野。當你畢業,進入公司的某個部門,你的視野仍然是窄的,所以當有人跟你講一個完全不同的點子,你其實一點也聽不懂他在說什麼,所以設計師和管理人員不理解對方,只是這個問題的結果。

問:怎樣找到好的設計人才?
答:我們有個尋找人才的流程。我們跟大學有很密切的關係,我和另一個創辦人都在學校教書,我把這稱為「三年面試」,你可以從中找到最好的人才加入,另外我們會請覺得不錯的人,參加一個兩天的面試,然後讓他跟我們一起工作半年,判斷他們是否適合當設計師。

問:在組成團隊上,還有其他的原則嗎?
答:我們一直都在尋找T型人才(T-shape People),這種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,根基打得很深,同時他們對跨領域的合作很有興趣,願意合作,如果他們是I行人才(I-shape people),只對自己的領域有興趣,那他們就該待在實驗室裡,做自己的研究。有些人不只一個專業,有些人同時有人文和工程面的專長,同時又對不同領域有興趣,就更像數學裡的兀(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