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

與工業設計合作 轉型為科技服務業

數位時代 設計成功學 2008/11

  以往研華科技都是隱身於系統整合商後面,不直接面對終端客戶。但是現在研華體認到,認清消費者的需求,才能從生產導向跨入服務導向的市場。

  國內知名的IT廠商研華科技,以生產工業電腦起家。研華技術長陳贊鴻表示,由於產品的特性,研華以往一直隱身在系統整合商(SI)後面,不直接面對終端客戶。

  但在發展的過程中,研華發現SI不一定能提供足夠的市場資訊,加上工業電腦的應用範圍,逐漸擴大到家庭、零售等領域,引此研華覺得要開始去了解終端消費者的需求是什麼,才能從生產導向跨入服務導向的市場。

  陳贊鴻指出,研華想了解的是深層的、尚未被滿足的需求。但一般顧問公司看的是已發生的需求,因此研華在三年前開始和華冑設計策略聯盟,希望藉由注重使用者情境的工業設計思維,幫助研華深入了解消費者的想法。

  華冑設計總監劉奕伯指出,在合作過程中,華冑會和研華內部的跨部門團隊進行「討論會」(workshop)。由華冑將討論的議題「視覺化」,並協助進行情境模擬。比如說,醫院的病人需要什麼的電子產品?他會希望這個終端機提供什麼樣的服務?討論會的成員會先去醫院觀察病人,再具體描繪各種狀況,逐步歸納出適合的解決方的解決方案。

  和華冑合作後,陳贊鴻認為研華內部在思維上有明顯地轉變,「以前研華的員工很『工程師』,看問題通常先看技術、功能,但是現在他們會倒過來想,先想到需求和應用,再去找技術。」

  在陳贊鴻看來,工業設計可以為研華和其他科技公司開啟一個新的視野,「台灣企業應該要更貼近使用者的想法,不能再以生產為目的,而是要以應用和服務來領頭,這會是未來轉型的契機。」

設計師變身企管顧問 善用設計思考,解決商業問題

數位時代2008/11

  設計公司除了設計產品或企業型錄外,還能幫助企業什麼?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找上設計公司,解決各式商業問題,因為工業設計以使用者為核心的設計思維,能幫助企業更加看清消費者需求。

 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Humantific設計公司,去年接到一件特別的案子,案主是一位想創業的外科醫師丹尼爾.巴列斯川(Daniel Palestrant)。巴列斯川想要設立一個讓不同領域的醫師,可以互相交流的網路論壇,但不知如何讓自己的創意變成一份有說服力的企劃案,於是他找上Humantific幫忙。Humantific的總監蓋瑞.凡帕特(Garry VanPatter)在了解巴列斯川的構想之後,決定運用設計手法,把巴列斯川的想法「視覺化」,以圖解的方式幫助他釐清網站的運作流程。最後Humantific還把網站的營運模式做成圖文並茂、清楚易懂的大海報,讓他帶去對創投業者做簡報。結果這份獨特的企劃書,讓巴列斯川獲得了四千萬美元的資金。現在他創立的網站「Sermo」,已經成為全美最大醫療專業社群網站。

設計激發創新解決方案
  設計公司不設計產品或企業型錄,卻撈過界處理商業問題,這是以往難以想像的事。但根據美國《時代》(Time)雜誌的報導,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,開始尋求設計公司解決營運上的疑難雜症,其中甚至不乏名列財星五百大的企業。例如奇異(GE)最近找上加州的設計公司Jump Associates,研究奇異包機業務的服務問題;聯邦快遞(FedEx)則曾聘請Ziba設計公司,為聯邦快遞進行品牌和服務的轉型工作臼。

  「和設計師合作,能夠刺激企業找出創新的解決方案,」《時代》雜誌指出,一般的企業工作者或管理顧問在面對商業問題時,通常是依循傳統的管理概念來思考,比如利用SWOT分析等模式,按部就班地導出結論,卻容易陷入效率、成本、技術的。但商業設計師或工業設計師具備和企業人士不同的思維邏輯,可以幫助企業從新的角度來分析和處理問題。

  日本慶應大學環境情報學系教授奧出直人也認為,設計師透過各種方式或工具深入消費者的情境,不同的手法,的確可套用於企業的研發、流通等營運環節中,如果能善加利用,往往能有效地轉變企業思維甚至結構。

從設計產品到設計服務
  《時代》雜誌將這種設計師變身為管理顧問的現象,稱為設計的「變形」(transformation)。其先驅和發揚光大者,首推知名的設計公司IDEO。

  曾經設計過Palm掌上電腦、寶麗萊(Polaroid)I-Zone相機等創新產品、並獲得無數設計大獎的IDEO,在工業設計上的能力無庸置疑,但IDEO並不滿足於只從事硬體產品或工業設計,因此其執行長提姆.布朗(Tim Brown)決定將觸角延伸至「設計服務」的領域,運用IDEO在創新思考和透視消費者需求的經驗,協助客戶檢視營運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。

  比如說,IDEO曾接受美國醫療機構SSM帝波健康中心(SSM DePaul Health Center)的委託,改善帝波急診部門的服務品質,為了了解問題核心,IDEO由一位員工假裝腿部骨折,實際到健康中心體驗,並紀錄整個急診流程,結果IDEO發現,病人在急診室往往缺乏適當的引導,這種陌生的恐懼感,會造成病患在心理上的壓力。

  在了解問題的原因之後,IDEO為帝波的急診部門設計了一張簡易地圖,清楚標示出急診流程的七大步驟,由醫護人員發給每位進來的病患。此外,IDEO還從棒球卡得到靈感,為帝波的醫護人員設計了類似棒球卡的直式名牌,上頭有照片和清楚的個人資料簡介。「我們透過這些方式,為病人提供了更多資訊和指導,把孤獨的看病過程,轉化為更人性的接觸,也改善了病患的感受,」IDEO總經理湯姆.凱利(Tom Kelley)表示。

以使用者為核心思考
  設計公司為什麼能夠幫企業解決問題?其關鍵就在於設計所運用的流程、方法,也就是所謂的「設計思考」(design thinking)。「設計思考是當今商業模式中,一種重要的經營資源,」奧出直人強調。

  這種以工業設計為主導的思考模式,和以往企業以技術主導的思考模式有很大不同。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助理教授唐玄輝指出,工業設計的思維,是以使用者導向為核心,透過深入的現場觀察,追蹤和了解客戶的實際情境,從而找出問題的關鍵點。

  此外,工業設計也重視跨領域的合作,以激發更多創新的構想。為了讓不同領域的人可以了解彼此的想法,工業設計很強調利用「視覺」來思考和溝通,甚至會利用「原型開發」(prototyping)的方法,將概念化為具體的事物,以利修正和導入。

  以IDEO為例,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指出,IDEO有一個造物的「方法論」。通常IDEO會由設計師、心理學家和客戶代表組成一支專案小組,透過田野觀察的方式,從使用者的日常經驗找靈感。IDEO認為,這個方法不僅可以用在流程、服務的設計,這就是一種設計思考的思維。

  「我們的社會將會從製造導向轉為服務導向。只要與人有關的企業,都應該關注設計思考這件事,」唐玄輝表示,台灣的企業必須轉換思維,更加重視設計的重要性,才能發揮設計的價值。

  另一方面,對設計產業來說,這個趨勢是機會也是挑戰。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梁又照就指出:「未來的設計業,會逐漸轉型為服務業、創新業。」在他看來,設計工作者要像太極一樣,必須在硬的技術能力和軟的顧客導向中尋求平衡。

  唐玄輝也認為,台灣的設計業因該朝這方面持續努力,不要只做一個包裝者,還要做一個創新者、整合者。「如果把設計做大,設計其實是能夠改變企業面貌的,設計公司必須要有這樣的企圖心,」唐玄輝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