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

創新方法論(三)

第二階段:了解機會(Understanding the Opportunity)
  在主要的與次要的調查研究過程中,將使團隊對價值機會(Value Opportunities)有更進一步的了解,找到一片可發展的藍海,同時產品的參考標準與規範也會逐漸成型。在這其中團隊要能發展較多面向的感知能力,維持良好的互動,使成員成為兼具高效率與高執行力的團隊。但在操作iNPD的過程中,需要設定一個指導方針來幫助活動進行,目的在防止發展過程的偏離主軸,並能及時修正回到發展產品(服務)的概念,釐清目前所設定的市場,透過專家使用者(重度使用者)和業界相關的專業人士或顧問,徵詢相關的資訊跟建議,進一步澄清我們所腦力激盪出來市場價值的期望,利用情境故事法針對細部的情境加以拆解和分析,條列出產品的特徵與現況發展的限制,藉助相關理論( 如人因工程分析、人種誌、資料庫等) 的收集與研究,及相關方法( 如訪談、觀察、視覺化的故事、不同生活型態的參考等) 的應用,使團隊整合成一個不僅具備高度機能,且又是跨不同專業領域的組織。

第三階段:概念化機會(Conceptualizing the Opportunity)
  當產品或服務的情境發產出來後,如何轉換價值機會進入產品概念化階段,使產品或服務能讓使用者覺得是有助益的、方便使用的,並因此而挑起使用的慾望,是本階段首要的課題。縱使在執行過程中會有許多概念性的想法產生,但透過團體的互動,利用大家各自提出感興趣的要素為基礎,協商討論出相關的策略方向,最終必能篩選出唯一最具共識的焦點。在此同時,產品的需求上應力求保持多元面向與觀點的原則,而在討論的過程裡,則必須在意見紛歧的基礎上,找到更精準的要素,並且要能戰勝各自所擁有的感知上的隔閡。此外為了讓產品(服務)的概念更具體化,可以透過視覺上的原型及功能上的原型,如實體、平面圖片、影片等呈現方式,來描述一個粗略的視覺上的美學想法。我們也必須善加運用現今科技技術,使產品的可行性及實用性提高,以讓使用者覺得是有助益的、方便使用的,進而能引發其使用的慾望。

第四階段:實現機會(Realizing the Opportunity)
  當完成前述的三個階段後,產品(服務)已具備實體化的雛形如:以數位化方式呈現的3 D 模型和實體原型,在開發過程中不斷地精鍊,彙整出更符合美學價值、產品特色、材料和生產製造等核心技術的概念化產品。產品(服務)發展到此階段即準備要導入商品化階段,接下來所要評估的要點就不單單只是產品製造生產、或服務流程的建構,而是要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評估其可行性,這其中包括了產品概念專利化、有否侵犯專利的危機管理、完整的生產製造實行計畫、財務規劃、市場行銷策略、商標與命名及產生快速原型(服務模式)等整體性的謹慎評估。另外可針對所要提出產品(服務)的特性,進行如:市場焦點族群的測試及訪談,調查與研究並選擇核心技術,調查與研究並選擇使用的原物料與生產製造流程,產品的開發成本估計等相關的評估,以正式完成導入商品化。

資源的分配
  就資源分配的觀點來看,無論是人力、物力及資金運用等資源的分配,往往是企業要面臨的一大問題與挑戰,從過去的事件中可以得到一些經驗法則,特別是在每一項資源的應用上。許多資金、時間、人力資源的挑選與應用都會過度使用,甚至是沒有監控的被虛耗,若僥倖在順勢的過程裡,所遇到的困境較少,失敗的次數相對減少,就會節省產品開發的成本,但若在逆勢的情境中,則情況就不是如此樂觀了。因此在整個iNPD的發展過程中,即是針對資源分配做適度性的規劃應用,可以讓企業在各種有限的資源下,以最經濟、最節省成本的狀態,去發揮無限的創意,讓遵循使用者導向的產品或服務,能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。

share this on...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